我叫张大神,不是江湖绰号,是真名,说到底,还是个爱吃也爱做的普通人。我老婆呢,叫小刘,她不大会做饭,但特别爱吃,尤其是春饼。每次一到立春前后,她就念叨:“张大神,你什么时候能做出老师傅那种春饼?”
说实话,我也馋那口。小时候在老家,每年开春,街口有个姓王的老师傅支个摊子,一摞摞春饼薄如蝉翼,卷上豆芽、黄瓜丝、炒合菜,抹点甜面酱,那味道,现在想起来都咽口水。我跟小刘说:“我得找个机会,去学学。”
去年冬天,我打听到了王师傅还在,住在城南的老城区,就带着小刘去拜访。第一次去,人家根本不搭理我,说:“这手艺,不是随便教的。”我们吃了闭门羹。小刘不死心,说:“你不是会写文章吗?你就写他,写他一辈子做饼的故事,他能被感动。”我一听,有道理。
于是我们隔三岔五就去,有时候带点水果,有时候带瓶酒。小刘嘴甜,跟王师傅聊得来,说她从小爱吃春饼,现在嫁了个做饭的老公,可惜做不出那种味道。王师傅听着听着,眼神就柔和了。
第三次去,王师傅终于松口:“你想学?行,我教。但你得答应我,别到处乱传。”我心里一热,赶紧点头。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泛黄的纸,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做法,还有面粉的克数、醒面的时间。他说:“这是我家祖传的法子,改都不准改。”我接过那张纸,沉甸甸的,不是纸,是三十年的手艺。
回家路上,小刘兴奋得像个小孩,说:“老公,这次你一定能做出真正的春饼了!”后来我才知道,这张纸上的每一个数字、每一步操作,都藏着王师傅几十年的经验,不是随便看一眼就能掌握的。
图片
春饼怎么做?老师傅的秘方,连水温都不差一度王师傅的手艺,最讲究的就是“三温一醒”:面温、水温、手温,还有醒面时间。这四个字,是他反复强调的重点。
一开始我挺纳闷,不就是和面嘛,至于这么较真?后来才知道,春饼要薄而不破,口感柔韧又筋道,全靠这“三温一醒”控制。
先说面粉。王师傅说:“春饼用的面,必须是中筋面粉,筋性不能太强,也不能太弱。”他推荐的是五得利的中筋面粉,我一开始不信,觉得面粉不都一样嘛,后来小刘上网一查,发现这面粉还真适合做各种中式面点,尤其是面皮类的,口感特别细腻。我们就买了两袋回来试,果然不一样。
面粉的用量,王师傅写得特别清楚:500克面粉,260克温水,盐2克,油10克。别小看这2克盐,它能让饼更有嚼劲,10克油是关键,能让饼更柔软,而且不粘牙。
水温是关键。王师傅说:“水温必须控制在55℃到60℃之间。”我问:“为什么?”他说:“水温高了,面熟了,不好擀;水温低了,面太硬,饼不薄。”我一开始不信,用冷水和面,结果饼又厚又硬,根本卷不动。后来按他说的来,真的不一样。
和面的时候,王师傅说:“手要快,动作要轻。”不能像和饺子面那样死命揉,而是要轻轻揉,揉到面团光滑,表面不粘手为止。揉完之后,面团要醒两次,第一次醒30分钟,盖上湿布,让它自然松弛。
醒完之后,开始搓条、切剂。每个剂子大约15克,搓成小圆球,然后擀成薄饼。王师傅强调:“擀的时候,要从中间往四周擀,力道要均匀,饼要薄如蝉翼,但不能破。”
擀完后,两个饼之间刷一层油,这样烙出来才会分层,不粘连。然后叠起来,用擀面杖轻轻再擀一遍,这样饼更均匀,也更容易熟。
接下来是烙饼。王师傅的锅,是铸铁的平底锅,他说:“锅一定要热,但火不能太大。”我试过用不粘锅,效果也不错,但确实不如铸铁锅均匀。锅热之后,把饼放进去,中小火,每面烙30秒左右,看到饼鼓起来,就差不多了。
出锅后,趁热撕开,一层一层的,薄得透光。小刘第一次吃的时候,直说:“这饼怎么这么轻,像纸一样!”我笑:“这就是老师傅的功夫。”
图片
图片
每一步都是关键,差一点都不是那个味其实春饼看似简单,但每一步都不能马虎。比如面粉,如果筋性太强,饼就硬;如果水温不对,面就发死,擀不动;如果醒面不到位,饼就容易裂。
有一次我偷懒,用了冷水和面,结果饼又厚又硬,小刘皱着眉头说:“张大神,你是不是没按老师傅的方法来?”我说:“就水温差了点。”她直接怼我:“差一点都不是那个味!”
还有一次,我擀饼的时候太急,饼中间厚两边薄,结果烙出来一边焦一边生。王师傅听我说起这事,说:“你啊,就是手太重,擀饼要像对待女人一样,得温柔。”
我笑得不行,但心里明白,面饼这种东西,真的不能急,得慢慢来。就像老师傅说的:“做饼如做人,慢工出细活。”
还有刷油这一步,很多人觉得可有可无,其实不然。刷油不仅是为了分层,更重要的是,它能让饼更软,咬起来不干。王师傅说:“油刷得不够,饼就容易粘,层次也出不来。”我们试过用猪油、花生油、玉米油,最后发现,玉米油最好,味道最清淡,不影响春饼本身的清香。
还有一个细节,就是烙饼的火候。火太大,饼容易焦;火太小,饼容易湿,口感不好。王师傅说:“锅热了再下饼,锅不热就下饼,饼就容易变硬。”我一开始不信,后来试了几次,才发现他说的是对的。
小刘说:“你看看,老师傅教的每一步,都是经验。”我点头:“是啊,这3300块,买的是三十年的经验。”
图片
春饼里藏着的,不只是味道现在我每次做春饼,小刘都会在旁边看着,一边看一边说:“老公,你越来越像王师傅了。”我笑:“你这是夸我还是损我?”她说:“是夸你,因为你现在做饼,也有那股子执着劲儿。”
前两天,王师傅来我家吃饭,我做了春饼给他尝。他咬了一口,点点头:“嗯,味道对了。”我激动得不行,赶紧问:“老师傅,您觉得哪做得最好?”他说:“水温、醒面、擀饼,都到位了。”小刘在一旁插话:“这可是我们家张大神练了半年才练出来的。”
王师傅笑了:“你家媳妇真会夸人。”我说:“她不是夸我,是夸您的手艺。”
后来我问王师傅:“您教了我,后悔吗?”他说:“不后悔。手艺这东西,传下去才有意义。”我点点头,心里一阵暖。
现在,我每次做春饼,都会想着王师傅的话:“做饼如做人。”做菜也一样,用心才能做出好味道。
其实,春饼不只是春天的味道,它还藏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,藏着一段段平凡却温暖的故事。就像我和老师傅的这段缘分,像我和小刘的这份坚持,都融进了那一张张薄如蝉翼的春饼里。
图片
结语:一张春饼,三代人的味道现在我每次做春饼,都会想起第一次去老师傅家的场景。那时候,我带着小刘,敲开了一扇门,也敲开了一段传承。三十三块,换来的不只是配方,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。
小刘说:“以后咱们的孩子,也要学会做春饼。”我说:“当然,这是咱们家的味道。”
老师傅说:“手艺不传,就断了。”我说:“现在我学做春饼,就是传手艺的一种方式。”
一张春饼,薄薄一张,却承载着三代人的温度。从老师傅的手里,到我的手里,再到未来孩子的手里,传承的不只是做法,更是用心生活的态度。
如果你也爱吃春饼,不妨试试这个做法。别怕麻烦,别嫌步骤多,因为每一道工序,都是味道的来源。正如王师傅说的:“做饼,就是做心。”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盛达优配-股票短线平台-中国股票杠杆-配资平台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