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公旦,姓姬名旦,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,也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。他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,同时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政治家和军事家,史书上尊称他为“周公”。孔子视他为圣人,常常在梦中与之相见,向他请教治国之道,因此周公也被誉为儒学的奠基者,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。
周文王与其正妃太姒共育有十个儿子。长子姬考被商纣王残忍杀害,次子姬发被立为太子,周公旦则排行第四。在这十兄弟中,姬发和周公旦被认为最贤明,始终在周文王身边辅佐,是他的左右手。周武王继位后,任命姜子牙为太师,周公旦担任姜子牙的助手,无论是国家的重大决策,还是日常琐事,武王都习惯与四弟商讨。在武王伐纣的战役中,周公旦随军攻入商都朝歌,始终忠诚地守护在武王身旁。
展开剩余78%武王论功封侯时,首先封姜子牙为齐国侯,紧接着封周公为鲁国侯。周公则留在朝中辅佐朝政,将自己的儿子伯禽派往鲁国治理地方。在武王灭商的第二年,武王因病去世,太子成王姬诵继位。由于成王年幼,形势复杂,周公主动承担起摄政的重任,稳固了国家局势。
周公摄政后,三哥管叔鲜心生不满,与五弟蔡叔度联合散布谣言,称周公对成王不利,同时勾结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。无奈之下,周公以天子的名义发兵讨伐,颁布《大诰》,向天下昭告平叛理由。经过长达三年的征战,周公平定了五十多个叛乱小国,最终恢复了中央政权的稳定。
平定叛乱后,周公深刻认识到镐京(今西安)地处西边,难以有效控制东部广大地区。为了加强对东部的统治,他决定将都城迁至洛邑(即今洛阳)。洛邑地势平坦,土地肥沃,位于东西交通要道上,是理想的政治中心。于是,从周公摄政第五年开始,大规模兴建新都城,奠定了未来几百年王朝的基石。
新都建成后,周朝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典礼,周公宣布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制度,并重新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。汲取历史教训,他让周族中最可信赖的人担任诸侯,其中姬姓占据了五十三个诸侯席位。同时,周公推行井田制,为周朝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和经济基础,促进了国家的长治久安。
自周公摄政第三年起,他开始“制礼作乐”,涵盖了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各个方面。“礼”强调身份的区别,如贵贱、长幼、男女之别;“乐”则讲求和谐统一。周公首先从婚姻制度入手,针对当时男女交往混乱的状况进行了系统改革,规范了从说亲到成婚的七个仪式,称为“婚义七礼”,后经孔子简化为“六礼”,被史称为“周公之礼”,这套制度后来成为夫妻生活的规范。
周公所制定的礼制核心是宗法制度,主要解决王位继承问题。其精髓在于“嫡长子继承制”:正妻所生为嫡子,妾室所生为庶子。王位必须传给嫡长子,庶子无论年龄或才能都不得继承;若嫡长子去世,继承权由嫡长孙继承,嫡次子亦无继承权,除非嫡长子无嗣。这种分宗分支的制度,嫡子为“大宗”,庶子为“小宗”。这套宗法制度总结了夏商两代经验,意在避免王位纷争,维护王朝稳定,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。
周公摄政第七年,周成王已成年,周公决定将政权还给成王,并作《无逸》告诫,劝诫成王不要沉迷享乐、放纵声色,要牢记守护国家的艰难。退位后,周公“北面就臣位”,依然尽心辅佐,经常叮嘱成王勤政为民。周公无私奉献、忠诚爱国的高尚品德,赢得了后世广泛的赞誉。
周公卸任三年后,患重病临终,留下遗嘱,嘱托将自己葬于成周(洛阳东郊),象征终身不离成王。成王得知后感动地说:“我不敢把周公视作臣下。”遂将周公葬于周文王墓地旁,以示敬仰与崇敬。
汉初著名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:“文王有大德但功未成,武王有大功却未治成,周公则集大功大德于一身,孔子之前,黄帝之后,唯周公与中华民族大有关系。”由此可见,周公在周朝初期的作用堪称“定海神针”,若无他的摄政辅佐,难以想象周朝会有怎样的命运。你怎么看呢?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-股票短线平台-中国股票杠杆-配资平台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