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平时聊天时,经常会提到一个响亮的称呼:“四大文明古国”,指的正是古巴比伦、古埃及、古印度和咱们中国。这四个地方,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,承载着人类早期社会的辉煌与智慧。
然而,随之而来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:纵观今天世界的地图,埃及依然存在,印度也依旧繁荣,为什么当很多历史学者讨论哪个古文明延续至今、未曾中断时,往往唯独提及中国的名字?这似乎有些令人疑惑,到底是学术上的偏颇,还是背后存在着普通人不甚了解的判断标准?
如果这个问题不弄明白,总觉得历史好像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未解之谜。想要解开这个谜团,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:所谓“文明的延续”或“文明没有中断”,到底具体指的是什么?
展开剩余84%如果仅仅是说一块土地上有人居住,或者说这块土地上的居民在血缘上与古代人相连,这个标准未免太宽泛。按这种说法,今天的埃及人可以追溯到古埃及,现代希腊人也能自称是古希腊文明的后裔。
但是,历史学家在衡量一个文明是否真正延续时,所用的标准远比这严格且深刻得多。他们关注的不是土地或基因等“硬件”,而是一个文明的“软件系统”是否依然活跃在当代。
这个“软件系统”主要包含三个关键要素:第一,文明独特的文字体系是否仍在使用和演变,即使形式发生改变,但根基未断;第二,这个文明的核心文化思想、社会结构与价值观是否深刻影响着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;第三,这个文明主体民族是否拥有连续的历史记忆,并保持着“我们自古至今是一家人”的强烈身份认同感。
用这三条标准来衡量,答案就显得格外清晰明了。先从古埃及说起。
古埃及文明无疑辉煌灿烂,金字塔、狮身人面像、木乃伊,这些符号一出现,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壮观神秘的场景。然而,这段辉煌历史在漫长岁月中经历了一次致命的“软着陆”——一次看似温和,却深刻改变文明内核的冲击。
公元前332年,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进入埃及。他并未发动大规模的破坏,反而受到了埃及人的欢迎。因为当时埃及正处于波斯帝国统治之下,亚历山大以“解放者”形象出现。此人聪明绝顶,明白光靠武力只能征服土地,征服人心则必须从文化入手。
因此,他采取了一个极为高明的策略:亲自前往埃及宗教中心,向埃及主神阿蒙神献祭,并让当地的大祭司宣布他是“阿蒙神之子”,是合法的法老。如此一来,他从一个外来征服者,华丽转身成为神圣权力体系中的一员,巧妙嫁接入埃及古老传统。
亚历山大去世后,其部将托勒密建立了托勒密王朝。这一王朝延续了亚历山大的文化策略。统治者们继续使用法老的称号,尊重埃及宗教仪式,但国家管理体制、上层文化和官方语言,却全面切换成希腊体系。亚历山大港成为地中海文化中心,兴盛的是希腊哲学、科学与艺术。
原本传承了数千年的象形文字,因书写复杂,逐渐被更便捷的希腊字母所取代,普通百姓大多不再认识古埃及文字,只有少数祭司仍掌握。这就如同一间百年老中药铺被西医诊所收购,虽然门牌依旧,但开出的处方已经全是西药,外表还在,灵魂却换了。
随后,罗马帝国吞并埃及,将其划为行省。罗马人对埃及传统文化不屑一顾,神庙逐渐废弃,象形文字彻底失传,古埃及宗教被基督教取代。再后来,阿拉伯人入侵,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成为主流。今日的埃及,虽拥有辉煌遗迹,但其文化核心——语言、文字、宗教、社会习俗,已与法老时代迥然不同。
直至近代,法国学者商博良依靠罗塞塔石碑,破译了沉睡千年的象形文字,这本身就说明文明传承曾一度中断,后人如解谜般重新认识祖先文化。
转回中国视角。中国历史同样坎坷动荡,朝代更迭频繁,战乱不断,且曾两次被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,成立元朝与清朝。按理说,这种外来统治应是文明被替代的绝佳时机。
然而,中华文明展现了惊人的韧性与强大融合力。无论蒙古人还是满族人,入主中原后很快意识到,光凭武力难以有效统治广袤土地和数亿人口,必须学习并采纳这数千年积淀的高度发达文化与政治体系。
于是,历史出现了一幕罕见景象:征服者反被被征服文化“征服”。元朝国家治理大体沿袭中原制度;清朝皇帝更是中华文化的忠实学者和拥护者,努力学习汉语,用汉字批阅奏章,奉儒家思想为治国根本,主持编纂如《四库全书》这般文化巨著,客观上整理并保护了中华文化。
这如同一个强大外来系统试图覆盖原有系统,却被后者强大功能所同化,最终自身融入其中,成为系统的一部分。
更重要的是,承载中华文明核心的汉字,历经甲骨文、金文、篆书、隶书、楷书等演变,字形虽变,表意内核与传承脉络从未中断。一位受教育的现代中国人,仍能大致读懂两千年前秦汉时期的文字。
我们现在庆祝春节、端午、中秋,许多家庭伦理与社会价值观,几千年来根脉未断。从司马迁的《史记》起,历朝官方修史传统形成了连贯不绝的民族记忆链条,提供了清晰连贯的历史认知。
正是这种文字、文化思想与历史认同的连续性,使中华文明在多次冲击中非但未断,还如滚雪球般,兼收并蓄,愈发丰富强大。
因此,当我们说中华文明是唯一未中断的古文明,绝非偏袒或夸大,而是基于严格客观的核心文明要素传承标准。
古埃及文明被异质文化层层覆盖并最终替代,而中华文明凭借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和生命力,实现了核心要素的持续发展。这并非优劣之分,而是两种文明在历史长河中走出的不同轨迹,也正是这种独特的韧性,构成了中华文明最鲜明的特征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-股票短线平台-中国股票杠杆-配资平台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